AI Agent框架和标准之争的背后:如何评判项目优劣?
每每提及AI Agent框架和标准,相信不少人是恶魔亦是天使的错乱感。因为做框架的天花板很高,短时间可能速通到300M,但一旦名不副其实,共识崩塌,同样跌到深渊的概率也很高。那么,AI Agent框架标准为何成了兵家必争之地,如何评判框架标准是否值得投资? 以下,谨分享个人理解供参考:
1)AI Agent本身是纯web2互联网语境下的产物,LLMs大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封闭训练,最终跑出ChatGPT、Claud、DeepSeek等之类的可交互AIGC应用。
它的整体重心是“应用”逻辑,至于Agent之间如何通信交互,Agent之间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,Agent之间如何构建可验证的计算验证机制等等问题都先天缺乏。
AI Agent拓展框架和标准本质上是从中心化服务器到去中心化协作网络、从封闭生态到开放统一标准协议,从单一AI Agent应用到复杂联动生态的web3分布式架构演进之路。
核心逻辑就一点:AI Agent要在web3模块化、链化思想下谋求商业化前景,以“框架标准”为起步目标都要搭建一套符合web3框架的分布式架构,要不然就是纯拼算力和用户体验的web2应用市场思路了。
所以,AI Agent框架和标准才成了这一轮AI +Crypto叙事热潮的兵家必争之地,想象空间实在无法言喻。
2) AI Agent 框架和标准处于非常早期阶段,毫不夸张说,现在听各个和开发者讲自己的技术愿景和实践路线,无异于10年前 @VitalikButerin 来中国路演寻求融资一样。试想,10年前的Vitalik站在你面前,你该如何评判?
1、看创始人魅力,这和大部分一级天使轮“投人”的逻辑一致,比如, @shawmakesmagic 被骂大嘴巴的时候,如果你看到了他嬉笑怒骂贴近社区的真诚,就会抱紧ai16z大腿;又比如,Swarms的 @KyeGomezB 在被各种FUD诈骗时,他始终如一探讨技术的态度,是不是能打动你等等;
2、看技术品相,虽然门面可以来自装潢,但装潢也需要成本,一个拥有好技术品相的项目,值得Fomo、值得“捐款”心态投资、值得花精力跟进研究。比如:Github代码质量、开发者开源社区Reputation、技术架构逻辑自洽与否、技术框架是否已经有应用落地、技术白皮书内容硬核程度等等;